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中国的改革,北京的发展,向来与2100多万市民的所思所盼交融相映。也正是这份惠民底色,不断推动着北京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加速迈进。
伴随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再度成为整个中国的关键词。立足京华大地,过去的改革为北京市民带来了怎样的获得感?展望未来,又该如何将市民更多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现实?
(一)
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三千余年建城史上未有的深度改革在京华大地徐徐展开。“四个转向”的宏大叙事背后,是广大市民生活中可触可感的真切体会——
城市蝶变,韵味更浓。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摊大饼式发展让北京汇聚了种种优势资源,却也渐渐感觉不堪重负。“雾霾灰”“行车难”等大城市病愈演愈烈,拉低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也让北京城市底蕴蒙尘。
以改革为契机,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锚定“四个中心”,北京当舍则舍、轻装上阵。昔日酒吧林立、违建丛生的什刹海静下来了,杨柳拂堤,燕语莺啼,美不胜收。昔日人车拥堵、嘈杂不休的动批市场疏解了,秩序井然的金融科技中心接替成为这里的金名片。昔日饱经风霜、伤痕累累的中轴线焕然一新,站在高处远眺,青瓦灰砖的老城风景尽收眼底。北京城的韵味儿,回来了。
治理升级,生活舒坦。任何一座城市,都既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面子,也有背街小巷、犄角旮旯的里子。很多时候,一段无名路、一处脏水沟、一个黑摊点等等里子上的问题,更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以改革为契机,北京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治理”。开墙打洞封上了,背街小巷干净了,脏摊游商清理了,街心花园、便民菜店、老年食堂等接棒补齐。电梯加装了,车位规划了,物业到位了,一批老旧小区得以新生。在西城区宫门口东岔,五十余根电线杆不见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家一抬头就能看到蓝天、红墙、白塔构成的网红景观。因“不将就,更讲究”而带来的市容市貌变化,正在我们身边发生。
保障完善,心里踏实。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对于当代人来说,生活中要操心的事情远不止这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每一项都牵动神经。
以改革为契机,北京聚焦“七有”“五性”,坚持落细落小、多办实事,回应着市民的急难愁盼。办起“父母食堂”,让老人乐享舌尖幸福;新建扩建幼儿园,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普惠教育;利用人防空间增加停车位,让有车族不再为抢车位发愁;发展共有产权房,支持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一个个民生短板弱项的补齐,直接缓解了很多市民的后顾之忧。心中满满的获得感,也转化为对生活的热忱。
(二)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是包括北京实践在内的所有中国式改革的根本逻辑。
对此,我们或许已经习焉不察。但纵观全球即可发现,这并不是一种必然。究竟是什么保证了中国式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初心使然。沿着“中华第一街”长安街漫步,你会发现“人民”是这里的关键词。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劳动人民文化宫,沿街林立的国家机关,名称也都冠以“人民”二字。来自祖国心脏的一个细节昭示着,我们的党,是人民政党;我们的共和国,是人民共和国。
也正是因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北京在践行初心使命上,自然要立标杆、树旗帜。基于这样的价值原点,北京把广大市民的小事当作改革发展的大事。
依靠所在。回首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程,从包产到户的诞生,到乡镇企业的崛起,点燃星星之火的,无不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这样的发展经验佐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是真正的英雄。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政党只有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北京这些年的改革,无论是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还是艰巨程度,一点不亚于30多年前。但越是这样,越要善用群众的参与热情。坦诚对话、凝聚共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发展依归。衡量一个地区、行业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发展以后老百姓是不是得到实惠。民生与发展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一方面,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没有发展,改善民生便无从谈起。一方面,改善民生将促进发展,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才有更足的动力和后劲。
首都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实,答案就在每个人身边,就在2100多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将一个个民生所需回应好、满足好,就能为经济增长找到持久动力,就能打开城市发展活力的闸门。
(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北京更是提出了“203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要拿出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托举2100多万市民“稳稳的幸福”。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还要坚守改革的人民性——
精准捕捉民生需求新动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民生”的内涵外延不断变化。作为先发地区,北京的现代化进程更快,民生诉求体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在改革的大方向上,大家容易有共识,而在具体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上,大家又往往有争议。正视这种趋势,是更好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大前提。
持续建立打捞民意新方式。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大事小情矛盾症结在哪,置身其中的居民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北京已经建立了以12345热线为代表的沟通立交桥。如今,网络大数据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相关部门不妨继续拓展通道,让城市运转的堵点、痛点更早“被看到”,从而形成“问需于民—施治为民—造福于民”的闭环。
不断拓宽市民共治新渠道。相较于西方人视社区为“扩大的个体”,中国人视其为“扩大的家庭”。家门口的大事小情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大家也愿意说几句、管一管。纵观北京城市治理,“朝阳群众”“居民议事厅”等形式的涌现,开创了共治共享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才能更好化解矛盾、求解难题。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首都北京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人民而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