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减,十年不辍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2024-02-26 15:06:39
20435
十年来,自传统而现实,自东西而南北,京华大地别开生面,勃勃而有生机。
“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

十年前的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十年后的今天,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系列评论,以共同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凡十年。

新京报社论
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十周年。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北京考察时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为此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因都而兴,因都而成,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在特殊的战略定位之下,北京又发展成为服务2000多万人口、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超大规模城市。北京既为“都”也为“城”,相偕而行,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会。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新时代北京如何建设发展的根本命题。换言之,只有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才算抓住了北京城市建设的“牛鼻子”,关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谋篇、布局、落子。
2017年9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此后,北京建设发展的十年,也真正诠释了何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盘活”。
作为首都,始终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中央政务环境持续改善。
到2022年末,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4.5万人,较2015年高点减少202.9万人。而中心城区腾退出的空间开始转型升级,批发市场“变身”现代写字楼,旧商圈升级为潮流新地标,旧厂房产业转型,腾退土地上建起城市公园。

十年时间,如一种度量衡,度量着这座都城的变化与成长。如今,在“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指引之下,这座历史与现实交织,融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古老都城,愈发展示出一种庄重、雍容、有序、开放的城市形象,绽放着大国都城的无限魅力。
当然也要看到,北京城市功能的强化提升,背后是“都”“城”发展辩证统一、城市建设加减法运算的结果。如果说过去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明确、强化与建设的十年,同时,这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持续减量发展的十年。
为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北京成为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为此,北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建设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两翼。
如今,城市副中心框架加快形成,重大项目搭建起了副中心城市骨架的“四梁八柱”,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副中心城市拔地而起,成了文化新地标和市民追捧的“新顶流”。
同时,93家央企子公司落户城市副中心,超200家央企分支机构扎根雄安。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加快建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速推进。
一加一减之间,“都”的功能进一步强化汇聚,非首都功能持续疏解迁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正在加速建成。
十年奋斗不寻常,明确首都功能战略定位、推进北京城市减量发展,本质上都是北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的结果。
非凡十年间,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经济发展更稳健了,科技水平更高了,市民幸福感更强了……十年来,自传统而现实,自东西而南北,京华大地别开生面,勃勃而有生机。
十年耕耘路,问鼎彩云巅。未来,“都”与“城”的变奏和鸣,仍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主线。而从本质上,这又取决于城市建设者能否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全体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宗旨,为其提供稳稳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辛丁零_XN005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