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特别策划|陈宏达: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经典不留遗憾

新京报
2024-02-26 14:52:51
20110
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经跃出规划图,在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拔地而起,成了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和市民追捧的“新顶流”。

人物档案:陈宏达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者

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

2015年,陈宏达受北京市住建委委派,投入到副中心建设任务中。2018年9月,在圆满完成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后,他马不停蹄地赶赴三大文化建筑项目建设指挥部。

陈宏达的办公室中,悬挂着一张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的“效果图”。浓密的绿荫中,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呈“品”字排列,外形独特而优美。

作为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三大文化建筑项目部总经理,他常说,挂这张图不是为了装饰美观,而是要时刻鞭策自己,如期把三座建筑建设得美轮美奂。“我希望把它们建成不留遗憾的、完全能实现规划设计意图的时代典范之作。”

如今,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经跃出规划图,在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拔地而起,成了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和市民追捧的“新顶流”。采访中陈宏达透露,三大文化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样值得期待,“它们将成为藏在建筑群下方的网红打卡地。”

参建三大建筑,老工程人的“小确幸”

去年12月27日开放后,飘逸瑰丽的三大文化建筑迅速在社交网络刷屏,火爆“出圈儿”,连很多大爷大妈都在打听有着漂亮银杏叶状屋顶的图书馆在哪儿。两天后的元旦假期,热情的人们蜂拥而至,仅北京城市图书馆就迎来了超过8万人次的读者。

陈宏达隐没在人群中,像一位普通的读者。其实建筑里的每个角落,他都已经走过无数遍,但他仍然时常在此徘徊,总想听听大家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为了这组美轮美奂的建筑群,他不知疲倦、几乎全年无休地倾注了4年心血,也曾想过等工程竣工时好好歇一歇、喘口气。然而,去年11月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时,短暂的喜悦后,他陷入了忐忑,想放松的心情早已抛到脑后。“建筑就要接受市民的‘检阅’了,我迫切地想知道还有哪些可以改进,把最完美的建筑呈现给大家。”观众和读者对建筑的认可和喜欢,让他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

这份责任感,自他从业以来就没有卸下过。陈宏达自称是“土里长出来”的工程人,他在工程一线当过工人、工长,一路做到项目经理、生产经理,再到后来在北京市住建委从主任科员做到处长,他所在的重大工程处负责北京重大工程协调建设的组织工作,他也参加过奥运场馆、北京APEC峰会场馆等重大工程的筹备。2015年,陈宏达受市住建委委派,投入到副中心建设任务中,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总工程师。

他记得,彼时的通州区作为北京市的郊区并不发达。“我们要建设的地块上,房屋低矮破旧,散乱脏的小厂多,由于没有被开发过,很多基础数据和资料不齐,前期工作千头万绪。”当时大家攻坚克难、加班加点工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项目的开工建设,实现了“副中心速度”。

2018年9月,在圆满完成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后,他马不停蹄地赶赴三大文化建筑项目建设指挥部,就任三大文化建筑全过程代建单位——北投集团的重大项目总监、三大文化建筑项目部总经理。“从施工单位乙方,到政府部门,再到甲方,我把这行干齐了。唯一不变的是始终没离开过工程一线。”

制定工作计划、了解设计方案是否达到工程实施要求、掌握各项目手续办理进度和成本控制情况、组织劳动力、把控工程质量安全……身为三大文化建筑建设的总指挥,重要而又繁琐的“大事小情”大量向他涌来。

彼时,这位老工程人除了深感责任重大,也有一些“小确幸”:“能够在副中心‘千年之城’组织建设体量如此大的工程,对我个人来讲是难得的机遇。”

用工匠精神呈现建筑“艺术范儿”

漂亮,是陈宏达对三大文化建筑的初印象。自规划建设之初,三大文化建筑就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要求。三大文化建筑既是“文化宝库”也是建筑杰作,它们造型优美,透着文艺气息和浪漫色彩,这也意味着工程难度大大增加。拿着设计图纸,外行人看到的是扑面而来的艺术感,工程人的关注点是建筑的曲面、异形结构等应如何实现。

举例来说,北京艺术中心外观呈现的是大幕徐徐拉开,“幕布”的褶皱如何用建筑语言实现?建设者后来采用穿孔折线铝板的形式,然而4134块穿孔折线铝板,每一块都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没有任何两块完全相同。陈宏达带着团队和工厂反复沟通,攻克生产加工的技术难关,又制作出小样尝试拼接出预计效果,最终达到了逼真、惊艳的外观效果。

北京城市图书馆采光柔和,是最“出片儿”的打卡地,由276块玻璃围合而成的超大玻璃幕墙通透明亮,将馆外的自然风景和馆内的书山巧妙地融为一体,成就了“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美妙阅读体验。陈宏达直言,干了这么多年工程,北京城市图书馆是造型最优美漂亮的,也是他费功夫、花心思最多的一个建筑。其中最高的玻璃幕墙高16米,宽2.5米,重达12吨,实现了世界首例超高玻璃幕墙的生产安装。

“不能等到要装玻璃时,才研究玻璃怎么生产。”作为三大文化建筑建设的“掌舵人”,陈宏达需要超前谋划,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判。他透露,最初玻璃幕墙设计高度是21米,但无法实现,他们和厂家反复沟通测算,最后确定了16米的高度。但这仍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原片采购、钢化、镀膜及后期的运输和吊装难度都非常大,需要重新建玻璃原片生产线,施工工艺、验收标准也需要提前研究,从设计到策划,他们提前了八个月进行,确保所有工作按时有序衔接。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对减震抗震要求比较高,需要建筑支座部分有弹性。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所需的抗震支座规格全国只有一家厂商能生产。经验丰富的陈宏达看出了潜在的风险——有可能造成价格垄断,且万一厂商出现问题,没有候补方案。于是,他带领团队成员,参考其他类似建筑,在抗震强度质量不打折扣的前提下,改变支座设计方案,最终顺利完成工程施工,成本也减少了近一半,“我们得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工程人看似在干“粗活儿”,做事情用的却是绣花功夫,凭的是工匠精神。“哪怕是市民家里装修,门框低两毫米,门都合不上。建筑群宏伟、结构复杂,误差要求更小,一点儿马虎不得。”

三大文化建筑2019年10月底开工,四年的建设期中,有三年受到疫情的不利影响,在陈宏达的带领下,全体参建单位克服了最初工人返京难、材料运输难等困难,实现四年如期完工。“我们组织设计单位、生产厂家和研发团队,最初难以想象的技术难关被我们一个个攻克。”

让陈宏达自豪的是,三大文化建筑斩获多个国内国际建筑大奖,为国内其他类似工程做了表率。在1400多个日夜中,工程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工期零延误、环保零超标、投资零超概、廉洁零风险的“六个零”目标。2023年5月,三大建筑项目顺利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

通州居民见证家园巨变

2015年初到通州工作时,陈宏达家住丰台,每天通勤仅单程就将近两个小时。“副中心建设者的时间非常宝贵,有往返这3个多小时,我更希望多看看图纸,多研究些事项。”为了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工程,2017年,陈宏达在通州买房,正式成为通州居民。

扎根通州的6年多来,陈宏达切身感受到了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宽了、公交线路多了、优质的学校和医院扎堆儿来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的高楼拔地而起、环球度假区落地并成了“流量之王”、运河通航周边环境越来越美,“我工作的地方离运河很近,眼见着大运河夜景也亮了起来,灯火通明、色彩斑斓,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如今,城市副中心框架加快形成,重大项目搭建起了副中心城市骨架的“四梁八柱”,让陈宏达深感荣幸的是,他参与的三大文化建筑也位列其中。作为新家园的建设者,他的动力和干劲儿更足了。

“三大文化建筑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们北临大运河,西临六环高线公园,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政府将这块位置优越的区域留给了市民,建成生态公园和文化设施免费向大家开放。”在他看来,三大文化建筑不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发挥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为河北廊坊北三县(三河、香河、大厂)和天津武清等区域的百姓提供丰富的文化供给。

春节假期刚过,陈宏达已经回到岗位,组织三大文化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的建设。“它们将成为藏在建筑群下方的网红打卡地。”他如数家珍,共享配套设施建筑汇集了商业配套、共享停车、地铁交通、能源保障等功能,还设有一家电影院,参观三大文化建筑的观众将享受更加全面的服务。

“届时,我们将交上一份让大家满意的答卷。”他期待着,为大运河旁的三颗璀璨明珠画上完美的句号。

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樊一婧

校对:刘军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孙志强_XN058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