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奔赴”,京津冀产业智变

新京报
2024-02-28 18:26:47
20099
京津冀三地共谋做大产业“蛋糕”。

联东集团助理总裁刘璐到河北投资,一晃已有五年时间。

多年两地辗转,如今用刘璐的话说,自己的工作是帮助北京与河北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双向奔赴的局面。“一方面是促进从北京科研企业研发出来的项目,在河北更顺利的落地。另一方面,现在很多河北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科研能力,也会在北京落地总部和科研中心,实现了两地的互动。”刘璐说。

回望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升级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十年时间,随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加速跑,京津冀“转场”的个人和企业正成为这个时代变化的缩影。

作为“链主”企业,北汽集团在京津冀地区拥有超210家下属企业、600余家主要配套供应商。北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汽集团作为整车“链长”,自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以来,在天津、张家口、宣化、唐山等地均有布局,推动形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电池制造等产业群聚集效应。

京津冀联动撑起经济起飞,也带动三地产业格局重塑。十年磨一剑,经历了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阶段迭代,实现了“产业谋变塑新标,协同骨架重构造”。

企业动起来,“牵线”京津冀

“当时在河北保定和石家庄各自投了一个项目。我们把北京的产业资源运营能力带到河北以后,地方政府和我们配合得很好,也开放了很多优惠政策,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陆续又投了6个项目,包括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的园区,都是根据地方的产业要素特色来定制园区。”刘璐略带兴奋地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着自己和河北的缘分。

随后几年,刘璐带领团队开疆拓土,相继在河北保定、承德、石家庄、唐山等地落地了不少项目。这一过程中,也和当地政府一起探讨制定了有利于当地招商引资的政策。

为了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得更深更实,河北在降本增效,提高服务环境层面上做了很多工作。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开步伐,河北也愿意和联东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帮助其进一步吸引项目,一起把京津冀优质的产业项目落地并服务好。

刘璐透露,未来会继续在北京加大投资,做科研和前端高端人才项目的汇聚。他认为,类似项目孵化出来以后,有产业空间需求和产业化落地要求,可以把它推荐到成本较低、环境较好的地方进行孵化,形成企业在京津冀地区自身链条的联动。

“这些年来,民营企业在落地和推动京津冀企业融合以及产业链条完整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刘璐谈道。

京津冀踏上协同发展快速道,受益的不仅是民营企业。

“近年来,北汽集团产业链方向上的布局主要是为了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上下游配套,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产业链组织能力,助力产业强链补链,发挥产业群聚集效应。”北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北汽集团在京津冀地区拥有超210家下属企业、600余家主要配套供应商。

北京奔驰作为北汽集团的合资企业,近年来一直鼓励华东和东北地区供应商向北京奔驰靠近,以加大津冀地区产业链配套的比例,提升供应效率,保障供应链的安全。同时,北京奔驰在新项目导入过程中尽可能将产业链布局在京津冀地区,并引导供应商在京津冀地区加快设立研发中心、物流中转基地等。

十年前,国家根据京津冀三地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明确了各自产业发展的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有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等标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三地各有侧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和文化名城,侧重于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可以为津冀两地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天津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重点发展港口经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京冀提供物流和产业配套服务。此外,河北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基地,承担了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任务,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京津冀三地通过产业链互补,能够有效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

十年探索,蹚出区域协调发展路子

身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重任,天津也蹚出了一条特色路。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间天津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49.3%提升到2023年的62.7%。此外,初步构建起具有天津特色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地区智能科技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势渐显,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四大新兴产业培育也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天津着力打造的12条重点产业链规模不断扩张,能级不断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路,河北省开启打造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十年间,河北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2022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0%,高于全国13.9个百分点。此外,河北还积极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田学斌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十年来,河北在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路线上,在专精特新培育上,在产业集群的打造上,在京津冀产业链图谱协同共同绘制上,持续做着河北的贡献。河北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整体上看,河北工业规模总体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上,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此外,河北坚持创新发展培育优质企业新动力,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占全国12%。至于区域协同,河北牵头绘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大产业链图谱,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和区域产业协同。

“当前河北正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制造业新型工业化机遇,以科技创新带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田学斌表示。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十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上努力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份成绩单既要看“硬”的数据,也要看“软”的经验,既要看到对于两市一省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更要看到对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示范价值。

产业谋变,工业增加值十年翻倍

十年间,京津冀三地共谋做大产业“蛋糕”。

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43倍。十年后,产业协同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

十年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26.5%,三地培育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目,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优质企业加快涌现。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历史来看,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发展路径是有差异的。十年前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后和三地产业结构的关系紧密相连,当时三地产业本身都需要调整,各有所需,也能互补。

李伟认为,过去十年京津冀地区在经济上不是以单纯追求做大增量为导向,而是首先要解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式增长路径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旧模式所衍生的生态环境等问题。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京津冀的产业发展也要服务于生态文明的框架,不能只考虑产业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李伟表示。

过去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价值就在于通过疏解退出和压减“三高”产能,破解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难题,解决了首都一般性产业过度集聚问题,通过产业疏解后的腾笼换鸟让产业向高精尖转型,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角度看,过去十年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重在抓“质”。十年过去了,应该说京津冀地区以疏解退出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了。”李伟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总体上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十年,经历了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阶段迭代,硕果得来殊为不易。

在叶堂林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显著,实现了“产业谋变塑新标,协同骨架重构造”。从产业协同“新方式”看,京津冀三地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有效实现了区域产业精准化转移与产业集聚化承接,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下好一盘棋,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将登场

2023年底,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首次提出了京津冀产业协同“五群六链五廊”的概念。

作为此次大会主要参与者之一的李伟称,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重点打造的“五群六链五廊”,主要是为了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优质企业群体,促进高水平开放合作等,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提供战略框架。其中,五个产业集群分别是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

李伟称,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未来的目标就是面向新质生产力,向高质量迈进,进入共谋增量布局新产业的阶段。

“如果说过去十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是对此前几十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就要向“新”出发,既要提质,也要提量,“量质并重”要源于创新驱动,需要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登场发挥作用了。”李伟称。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京津冀地区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形成新的动力源,要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趋势,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加强区域合作。

肖金成建议,京津冀三地共建产业园区,推进京津冀实质性合作。“共建园区是产业跨区域转移过程中常见的飞地合作平台,也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

着眼下一个十年,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政府参事李国平教授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京津冀地区仍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抓手,还是在于围绕北京的创新链,布局河北和天津的产业链。

“围绕目前北京比较明显的创新优势,组织力量让市场发挥作用,在京津冀地区打造一两个跨区域产业链可能更容易实现,并会取得一定效果。”李国平谈道,目前北京创新优势较强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等。

“强调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还是要让三地同时受益,如果只是让一个地方受益,那其他两个地方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叶堂林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未来京津冀三地可能会通过联合招商,共同打造产业链的方式更好地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

对此,杜传忠指出,当今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快速发展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密集涌现,加速迭代,不断引起产业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天津自身产业发展以及整个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环境条件也在发生变革,因此天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容、发展重点等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优化。

他认为,未来天津将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实现二者联动、协同发展。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研发对制造的驱动、提升作用。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有效发挥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能,进一步提升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协同联动。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协同,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此外,天津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产业融合。重点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物流、设计、研发与科技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不断提高制造业附加值、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与北京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贯通融合。

在主攻方向上,他认为应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眼于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天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盘后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晓翀

编辑:王进雨

校对:吴兴发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孙志强_XN058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