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天天财经讯,未名医药堪称是“监管函关注大户”,四天前的晚上,这家上市公司在公告里称,因为信息披露涉嫌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了。“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未名医药如此表示。
据媒体报道,这次信息披露问题仍然是未名医药核心子公司权益被前董事长潘爱华私自转让一事。
或涉“隐秘股权交易”事件?
对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原因,未名医药并未详细透露。
不过天天财经注意到,就在11月11日,未名医药披露了对山东证监局警示函的整改报告,后者主要关注了未名医药核心子公司一度被突击入股的情况。
警示函里指出未名医药存在两大违规行为:一是公司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的情况;二是未按规定披露重要事项。近一年多来,围绕杭州强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强新)是否已获得未名医药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未名)股权的事宜,未名医药频繁收到关注函。
而这件事,最早要追溯到去年5月份。
去年8月8日,深交所向未名医药下发关注函,称收到投资者投诉,杭州强新以约29亿元入资厦门未名,获得厦门未名约34%的股份。该事项已于5月18日完成工商变更。
无论从营收、利润、资产上看,厦门未名都是未名医药的重要子公司,但未名医药未按章程规定履行审议程序,且未及时披露厦门未名股权变化这一事项。
天眼查显示,厦门未名的股东名单里,确实出现了杭州强新,持股比例为34%。另外厦门未名经营范围也进行了扩充,增加了医疗器械、防护用品销售、药品生产批发等项目。
杭州强新由北京强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强新)100%持股,成立于2021年12月30日,法定代表人为李鹏飞。此人曾是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的董事,而北京科兴是未名医药的参股公司。
去年5月20日,北京强新的官网发布了一篇与厦门未名合作新闻,文章里透露双方联手是为了致力于解决红极一时的科兴新冠疫苗的权属问题。
众所周知,未名医药被业内关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系其参股新冠疫苗生产商北京科兴,后者被视为是未名医药的核心资产,其新冠灭活疫苗收入曾为未名医药的业绩增色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以来,未名医药前董事长潘爱华及香港科兴现董事长尹卫东作为北京科兴主要股东,因公司发展问题产生矛盾,围绕在未名医药和北京科兴之间引发一系列闹剧,也导致了未名医药一系列混乱。
业内分析认为,表面上杭州强新是针对厦门未名下赌注,实际上却瞄准了北京科兴这块“肥肉”。强新资本实控人李嘉强对科兴生物倾心多年,2018年,强新资本是科兴生物的最大股东,一度违规持股超30%,并向孙公司科兴中维的尹卫东发起刁难。而李嘉强则在后来入股了自家阵营潘爱华的厦门未名,导致了后续闹剧发生。
从关注函来看,杭州强新拿下厦门未名34%股权的代价是29亿元,对应给厦门未名做出的估值达到85.29亿元,而当时未名医药的总市值也才不到119亿。在深交所的关注函里,要求未名医药核实并补充披露杭州强新取得厦门未名34%股权的具体方式、交易金额等。在延期回复两次后,未名医药才开口称,“公司董事会确定没有收到此项交易的正式报告,也没有相关文件记录。”
未名医药为何如此回复?
这就不得不提到潘爱华因债务危机等问题失去实控人地位,并卸任公司董事长之后,新实控人吃了一记“哑巴亏”的事情。
新实控人吃“哑巴亏”
后续靠什么脱困?
去年7月底,创业板公司新国都入主未名医药,孰料八天后就收到深交所关注函,随后才被得知公司核心资产厦门未名被增资一事。
此后未名医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调取厦门未名的工商档案才发现,杭州强新以新增注册资本金6767.49万元的方式,取得了厦门未名34%股权,并非投资者报料时所称的“29亿元”。
工商备案材料中,厦门未名法定代表人罗德顺签字字样、未名医药公章印记、未名医药原法定代表人潘爱华签字字样均有出现。
更关键的是凭借34%的股份,杭州强新还有拿下厦门未名控制权的可能。根据工商变更时提交的公司章程等文件的条款,厦门未名的几乎所有经营事项、重要事项都必须经过杭州强新同意。
未名医药认为,厦门未名出现核心资产流失和重大利益被侵占的情况,该交易既不合规也不合法。
如今此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但围绕核心资产失控、信披违规、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等问题,今年以来未名医药已经多次被罚。再拉长时间线看,自2018年以来,未名医药共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或年报问询函共计27份,监管函共计13份。
今年5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潘爱华、李鹏飞、罗德顺、赵思媛提起公诉。其中,潘爱华、罗德顺涉嫌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李鹏飞涉嫌职务侵占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赵思媛涉嫌职务侵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
属于尹卫东、潘爱华和李嘉强的斗争时代已过去,但未名医药的业绩表现并不稳健。
自2015年借壳万昌科技上市后,未名医药仅在2016年营收和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2017年开始业绩持续下滑,盈利能力不稳定。2017年-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62亿元、6.65亿元、5.68亿元、2.77亿元、4.03亿元、3.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7亿元、-1.04亿元、6338.35万元、-1.96亿元、2.71亿元、-1468.98万元。
2023年上半年,未名医药的营收同比虽有小幅提升,但亏损扩大至5375.7万元;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22.8%;归母净利润2971.33万元,同比下降53.9%。
业绩不佳或与其费用居高不下密切相关。
2020年-2022年,未名医药的销售费用分别约为2.86亿元、3.45亿元和2.92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03.4%、85.7%和81.9%,均在80%以上。2022年未名医药销售费用率81.9%位居A股医药制造创业板第五。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09亿元,销售费用1.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5.2%。
未名医药表示,公司虽然通过加强管理和强化成本控制,但销售费用率仍然较高。在医药反腐压力下,未来如果降低销售费用,未名医药的业绩是否会面临进一步下滑有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