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晨光微亮,山林里还缭绕着一层薄雾,空气里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七十多岁的王伯背着锄头,脚踩着昨夜春雨润湿的林地,一步步往山里走。他的步子不快,却带着熟稔。他蹲下身子,一锄头扎进黑黢黢的土里,没几下,一截白嫩的笋尖冒了出来,就像是从沉睡中苏醒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
别小看这笋,它可不是说冒就冒的。竹子要先在地底下花上三四年扎根,根须四通八达,有的能蔓延出去上百米,像一张藏在泥土下的秘密地图。而那些藏在地下的竹鞭,就像被岁月封存的宝藏,春天一来,一下子就都活了,笋便以惊人的速度,一天能长上三十厘米,仿佛和时间比赛似的,拼了命地往上冲。
城市里的人,早就习惯了快节奏,几分钟能炒一盘菜,几十秒一条消息飞遍全国。但山里这点事,得慢慢来。春雨过后,竹鞭吸饱水分,悄无声息地在泥土中鼓动,一夜之间,一片片的笋就破土而出。它们不声不响,却藏着极大的力量,就像沉默里藏着的倔强。
王伯说,他年轻时也在山里种过竹,那时候不觉得稀罕,反倒常拿笋喂猪。可现在不同了,春笋身价早翻了几倍,一些讲究的餐馆里,一盘新鲜春笋能卖出几十块。一想到这个,王伯笑了,说自己锄头一动,就是几张毛爷爷从土里拱出来。
这几年,春笋成了热门货。尤其是在南方城市,像杭州、苏州、成都,一入春,菜场就飘着清炒笋尖的香气。不光是本地人追着买,就连很多外地游客也专程赶来尝一口鲜。毕竟,这东西产季短,一年就这两三个月,一过时节,再多的钱也买不来那股清甜爽脆。
有人说,春笋这劲头,就像那些默默努力的人,平时不声不响,一旦机会来了,就能冲出地面,直上青云。听着有点像鸡汤,可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你看那竹子,四年扎根,一朝冲天,和那些苦读多年的考生、打拼多年的上班族,不也一样吗?
今年春笋火了一波,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天气。气象数据显示,南方不少地区春雨频繁,温度也刚刚好,这给春笋生长创造了极佳的条件。比如在四川宜宾,当地林业部门就发布了数据,表示今年春笋产量比去年多了近两成,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不过话说回来,这春笋虽好,可也不是随便一挖就行。不少地方现在都设了管护员,防止偷挖、滥采。有的村子还立规矩,谁家的竹林,谁才能挖,要不然就得罚款。王伯就遇到过几个“外地人”,半夜摸进山里偷笋,后来被村民发现,愣是给堵在了山口。
这种现象其实也反映了一个现实:资源一旦变得稀缺,利益冲突就容易出来。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更科学的竹林管理方式,不再只是靠人力守山,而是用上了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甚至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巡山队。大家都明白一个理儿:春笋再香,也得留着根,不然来年可就真的见不到这份春天的礼物了。
除了经济价值,这一根根笋子,其实还有不少文化内涵。在不少古书中,春笋被当作高洁、迅疾的象征。比如苏东坡写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的就是竹子的精神气质。而那些写诗的、画画的、写字的古人,往往也对竹情有独钟——或许正是因为它在寂静中生长,在风雨中挺拔,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如今,这份劲儿也在现实里找到了寄托。比如在福建,近年来一些山区把竹林经济搞得有声有色,不但卖笋卖竹,还搞起了竹林旅游。游客们可以亲自下地挖笋、学习竹编,甚至还能在林中露营、听雨声入眠。有人说,这才是回归自然的方式,让人从城市的喧嚣中暂时抽离,找回那点原始的安宁。
而对于王伯来说,这春笋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陪伴。他每天摸着锄头进山,不是为赚多少钱,而是习惯了山林里的安静和笋冒头的那点欣喜。他说,看到地里冒出白生生的笋尖,就像看到孙子从学步变得能跑能跳,心里头踏实。
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浪漫了。这玩意儿虽然好吃,但储存不易,稍不留神就老了、柴了。加上运输路远、成本高,在市场上的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有时候一车刚挖的笋,运到城市里还没卖就开始打蔫儿,卖不出去还得扔。这对农户来说,也是一种心疼。
不少地方正在尝试建冷库、搞加工厂,希望把这短暂的春笋季延长出点新花样。比如制成笋干、真空包装的即食笋,这些都能让笋从山里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尝到这份鲜嫩。
与此同时,也有年轻人回到家乡,搞起了短视频,把挖笋的过程拍成段子、做成教程。王伯孙子小林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城里打工挣得不多,不如回家跟着爷爷挖笋、拍片子、卖土货,一来有收入,二来也能陪着家人。王伯嘴上说孙子不务正业,可眼里却是藏不住的骄傲。
人这一生,就像一根竹子。有时候要在黑暗里待上几年,看不到光,也没人鼓掌。但只要根扎得够深,总有一天能破土而出,去迎接自己的春天。这一锄头下去挖出的,不仅是笋,也是生活的希望,是一代代人对土地的依赖和情感。
春笋终究是季节的产物,错过了就要等一年。但在这一刻,它就扎根在湿润的泥土里,撑起了无数个农人的希望,也唤醒了那些还对生活怀有热情的人。春天的味道,大概就是从这片竹林里开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