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十周年|“北京研发 津冀制造” 三地经济总量超十万亿

2024-02-28 18:26:43
19844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持续升级,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地缘相接、文脉相连的“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十年协同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持续升级,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加速形成,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经济发展、科创力量和区域间产业协同等角度,带你回溯“京津冀十周年”的变化,用数据描摹京津冀的发展轨迹。

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总量达1.1亿人。

十年里,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京津冀三地GDP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随着经济发展,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均实现可观增长。

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2%、6.9%和8.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下降0.23、0.09和0.31。

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十年来,京津冀第三产业的比重整体提高9.6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占比来看,北京占比8成以上,天津占比超过6成,河北占比突破5成,第三产业增速最快。此外,三地新兴经济均实现快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较2019年均增长20%以上。

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

投资总额2.3万亿元

京津冀战略十周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地区间产业协同合作。通过发挥北京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之间协同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共同做大增量,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增强。深化产业协同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

十年来,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2.43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43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达145.0(以2014年为基期)。其中,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指数分别为176.7、131.3和132.8。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联系日渐频繁,企业区域内布局加快,协同联动网络越织越密,三地企业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8200家。京津双城核心地位日渐突出,2022年,北京-廊坊、北京-天津、天津-廊坊联系强度在京津冀各城市间排名前三。

十年来,三地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等六条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联合在北京举办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首次发布六大跨区域产业链图谱。其中,北京市牵头氢能、生物医药2条产业链,天津市牵头高端工业母机、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2条产业链,河北省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2条产业链。在2022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入选,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

十年来,北京严格控制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达2.5万余件,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在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升至2023年的66.1%。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在加速形成,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5%。

产业协同离不开科研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从2013年到2022年,京津冀协同指数从100增至297.6,年均增速12.9%。

三地科研合作数量稳步提升,从2013年到2022年,三地合作发表论文数从2377篇上升到12128篇,年均增长19.9%。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1,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科研合作网络结构;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年均增长6.6%,区域内技术联系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次中心。

从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来看,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刘波等学者的研究,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京津冀地区创新产出水平有大幅提升,京、津对河北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京津冀共1425家“专精特新”企业

超半数来自北京

十年来,京津冀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2023年7月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京津冀上榜365家,占全国的9.9%,三地分别为243家、59家和63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发现,京津冀地区目前共有相关企业1425家,三地占比分别为55.9%、17.1%、27.0%。根据北京发改委数据,京津冀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总量的12%。

从行业来看,超过95%的企业处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科技含量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占比均超过四成。

根据智慧芽2023年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力报告》,截至2023年7月31日,京津冀地区“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总量为113.3件/家,发明专利占比超五成,专利分布在各类高新技术行业。

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十年间,京津冀三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总量稳步增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领先于全国。

近十年,除了研发投入之外,京津冀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也稳步增长。2022年,京津冀三地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2013年的3.2、2.9、6.3倍。其中,与2013年相比,北京市、天津市的发明专利授权占比增幅均为30%左右。(记者:任娇   任婉晴)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孙志强_XN058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