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这是南行纪实的最后一篇,我们聊聊“人”在海外利益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制度编制得再好,如果没有人遵守,没有人发现其漏洞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它就形同虚设。
外部安保力量再强大,如果被保护对象不懂配合,不勤加演练,百密总有一疏。今年日本前首相遇刺身亡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凶手开了第一枪,声音很大,冒出浓烟,安倍没有反应待在原地,2秒后凶手又开了第二枪,击中身亡。
“人防”除了武装安保力量外,还有非武装安保力量,非武装安保力量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有这么几类人:
当地员工
中方员工
支持我方的民间组织
支持我方的其他力量
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保护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服役5年和10多年海外安保从业经验聊聊几个亲身经历的“化险为夷”案例。
一、提升安全意识—务必重视安全培训
在境外,尤其是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意外可能随时发生,安全风险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们除了做好“三防”外,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中方员工的公共安全培训。
近期外交学院向全球122个国家的境外中资企业中国籍员工、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开展《完善我国领事保护制度研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00份,近90%的调研对象建议开展行前安全培训,这与我们向多家企业开展的问卷调研统计结果一致。
遭遇极高风险事件培训真的起作用吗?活下来难道不是因为命大、运气好?笔者认为这两个因素可能都有,缺一不可。
2019年在南亚某国港口,一家负责港口运营的中方公司遭遇4名武装分子持枪袭击,事发当天武装分子占领了附近的高地,居高临下对港内实施无差别射击,当时港口内有中方人员50余人,正分布在不同区域作业。
军方与武装分子激烈交火,双方对峙超过10小时,这一事件最终成功处置,得益于所有人员第一时间应对得当,转移迅速,避难室有充足的应急物资。
大家事后回忆,听到枪声时,所有人员采取了“迅速降低身体,快速寻找掩体”的基本防护技能:
室外人员快速趴下,采用不同的匍匐姿势向最近掩体移动
在室外移动时要紧靠一切可用的掩体来移动,如围墙
室内人员紧锁门窗,远离窗户躲避在三角区
经此事件,中国同胞们都纷纷表示幸亏参加过公司行前公共安全培训,来到项目后安全总监也常常没事就把我们拉出来练练,危险来临时所有人脑海中一直闪现“枪击找掩体的口令”一人趴下,众人纷纷效仿。
在实操培训课程中的枪击、爆炸应对,教官教授如何快速卧倒,如何判定掩体,如何采用合适的姿势向不同形状和高度的掩体移动(根据不同性质的掩体,我们可以采用低姿匍匐、侧姿匍匐、高姿匍匐和跃进等姿势),动作虽然简单,但都是关键时刻的保命技能。如果时间允许,教官还会和大家分享驾车在不同路口遭遇枪击、爆炸的应对策略,中方人员乘坐车辆有无安保车队、距离武力交火区远近的不同应对方法。
图为贝世康为中资企业外派人员开展的境外公共安全实操培训
此外,企业应根据不同对象定制不同时长、不同内容和频次的课程,培训方式不限于集中学习,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开展深入交流,与不同机构开展座谈,与专家论道,让员工参与安全建设,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让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参与体系制度文件编写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二、相互尊重—培养当地忠实雇员
在“用系统思维和第一性原理开展(境外中资企业)应急管理”一文中,我们阐述了我国某公司在非洲东北部某国遭遇的凶险经历,事件除了当场造成人员伤亡之外,还有7名中方员工被绑架,当地员工协助我们与绑匪建立沟通渠道,最终被成功释放。通过这个事件可见,培养忠实雇员十分必要。
我们都知道,中资企业境外项目一般会按照不同比例聘用当地人。而雇员素养的好坏也将关系到企业的安危,素养好的雇员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有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我们难以处理的问题,甚至在危险来临时冲在前面抵挡来犯之敌。但职业素养较差的雇员可能在工作上避重就轻,好逸恶劳,甚至监守自盗、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共同作案。
那么应该如何管理和培养当地雇员呢?笔者尝试与大家一起探讨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尤其在宗教国家,要了解当地的宗教法规,避免引起误会。除了国家警察外,部分国家设有“宗教警察”,对于违反教规的人会予以严厉惩罚,外国人有时也会卷入其中。每年都有多起境外中资企业员工因不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引发冲突的事件。
任何穆斯林都不准饮酒、吸毒、偷窃、通奸、嫖娼。成年女子走出家门都要穿长袍、戴面纱,除脸颊外不得裸露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化妆。出外办事和旅行,实行男女隔离,女性必须由男性亲属陪伴。
违反上述规定者,轻则受申斥,重则被拘留、判刑、鞭打。这些都是全国通用的"规则",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规定。有的地方禁止咖啡店在露天接客,以防没有亲属陪伴的女子同陌生男子混在一起入座。有的地方禁止进口西方的服装和首饰。有的地方禁止男子穿紧身衣和留长发。
在圣地麦加,五十多个年轻人前不久在商场举行周末音乐会,被认为是一种"引诱异性的犯罪行为"遭逮捕。很多清真寺还规定,随意触摸圣器、朝拜选错方向都要受处罚。
二要公平对待当地雇员。如果当地员工违反公司规定,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置规则与中方人员一致,不得区别对待;如与之发生矛盾冲突,不要当面对峙,当地人的问题交由当地管理人员出面处理,中方人员初期不露面,必要时中方管理人员可在其间调和,化解矛盾。
三要立标杆,加强团建。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当地雇员及时提出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当地员工可来中国总部参观学习,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企业文化。组织定期的集体聚餐和多种团建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家访,为其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人受到重视,雇员也会更加忠实于企业。
图为某中资企业境外项目现场对当地雇员的培训
四要尊重当地雇员,注意辞令。多数案例表明,中方管理层与当地雇员之间关系总体较为融洽,管理层也善用各种管理沟通技巧和方法。但部分安全事件是由于中方基层员工讲话不文明,沟通方式粗暴且不以为然所致。
笔者亲身经历的另一真实案例发生在2010年,也门的某中资企业员工被内部人员雇凶绑架。
该基层员工是电焊工,带着2名当地雇员工作,平时喜欢“开玩笑”的方式与雇员交流,因雇员干活相对比较粗糙,不够灵活,该员工经常使用“**”来称呼雇员,干得不好还会用脚踢他们。他认为,他和雇员之间非常熟络没有什么。长此以往,当地雇员却怀恨在心,认为自己不被尊重,遂雇人将其绑架,并指使绑匪对其数次殴打。后该当地雇员念在公司老总对他多年的照顾和关怀,一周后主动自首,将人释放。
一定要加强中方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另外,我们也不要责怪那些危难时刻不能挺身而出的当地雇员,危险面前人求自保这是本能反应。
三、构建友好的邻里关系—储备应急资源
项目经理和安全经理应广交朋友,与项目所在地周边社区、部落和一些职能部门如军事机构、医院、机场等单位开展常态化交流互访,特别是与当地一些权威人士加强联系,在关键时刻这些机构和权威人士都可能为我们提供协助。
在笔者曾任职的巴基斯坦某中资企业,非常注重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络,在今年4月份,就收到来自巴方各部门的安全预警,通过多方联手配合,成功处置了一起疑似内部员工被策反,准备对中方人员发动袭击的案件。
当前绝大部分中资企业处在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刚刚起步的阶段,这一职能设置在哪个部门,如何厘清境外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及应急管理交叉职责尚不清晰,体系化、标准化、制度化、有效有序开展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对大部分企业来讲是不小的难度,这个时候更依赖于人的自我防范和外部安保力量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建体系、育人才”是大部分境外中资企业公共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其次才是物防、技防配备和制度建设。
祝愿每一位海外华人和每家中资企业在外平安顺利!
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来电交流,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贝世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