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公众号
APP
Blog
登录/注册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消费
|
房产
|
康养
|
文旅
|
北京
|
影视
|
24H
|
专题
|
直播
热点搜索
全部
新闻
财经
汽车
消费
房产
康养
文旅
北京
影视
24H
直播
曝光台
不法分子通过远程操控智能音箱设备,侵犯个人
隐私
,国家安全部发布提醒
智能音箱设备如被别有用心人员或组织恶意植入木马程序,可能绕开使用授权和监管要求,在未被唤醒状态下记录用户语音,并将非法收集获取的用户数据上传至云端存储。
个人
隐私
被泄露 还波及到家人 起底新型网暴“开盒挂人”
“开盒挂人”这个网络新词,你听说过吗?它是一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包括个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然后将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公开发布。
APP频频“越界”,
隐私
保护把好三道关
近日,社交APP因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引发用户对隐私安全的担忧。
近4万条新生儿信息遭倒卖!一月嫂机构员工获刑3年
警方发现,邹某某的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新生儿母亲姓名、电话、分娩时的医院,新生儿出生日期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他从一个月嫂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王某某手中购买的。
4月新规提前看 事关出行、
隐私
保护及交通安全
4月起,一批新规将开始实施。一起来看,哪些与你相关?
4月新规!禁止在民宿等
隐私
区域安装图像采集设备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4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禁止在民宿、宿舍、更衣室等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
“人肉开盒”为何时有发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人肉开盒”“开盒挂人”指利用非法手段公开曝光他人隐私数据与信息,最初来自网络贴吧、论坛等匿名平台,意思是“打开盒子揭露隐私”“把某人的信息在网上挂出来”。
获取海量信息侵犯
隐私
?美联邦法官与“政府效率部”斗法
美国马里兰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20日作出裁决,要求“政府效率部”暂停获取包含个人信息的社会保障系统海量数据,并立即删除已获信息。
当“开盒”“反开盒”成常态,还有谁能一笑而过?
某互联网企业高管13岁的女儿“开盒”网暴他人却被“反开盒”。这场闹剧,像一面照妖镜,映射出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公众的追问集中在:小小年纪,是怎么轻易拿到别人隐私信息的?
接口随意调用、数据花钱可买……为什么总有人能够“轻易”获取我们的
隐私
信息
近年来,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施,我国信息安全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拜博口腔、美莱医美被曝购买获客软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个人信息“黑洞”窃取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一家名为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广告里,该公司宣称自己拥有了20亿条精准人群画像,他们能够按照客户要求精确抓取目标人群的手机号码。
便捷背后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手机智能助手应该怎么用?
手机智能助手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手机操作流程,让生活变得轻松又高效,因而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但与此同时,关于信息暴露、隐私裸奔以及安全隐患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手机里这几个细节确认好 别让AI “看透”你
我们在享受AI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忽视潜在的隐私危机。
手机里这几个细节确认好 别让AI “看透”你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享受AI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忽视潜在的隐私危机。
安装家用摄像头需注意 警惕
隐私
被“偷窥”
随着信息网络和光学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像头被广泛应用,在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少数不法分子实施偷窥偷拍违法犯罪活动带来可乘之机。
银行APP
隐私
合规问题屡禁不止 乐山商业银行APP被点名通报
联合资信于2023年7月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显示,乐山商行将启动港股上市辅导工作,截至报告出具日,启动上市辅导工作相关事项已通过乐山商行董事会决议。目前与其同为四川城商行的宜宾商业银行已登陆港交所。
立讯精密子公司曝光员工蹲厕所抽烟打游戏照片,被指侵犯
隐私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深圳立讯电声科技有限公司拍下员工在厕所内的照片,并打印出来贴在曝光墙上。19日,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员工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游戏,行政人员就拍下照片并贴在厕所墙上,不过管理层发现后就撤下了照片。
Siri“偷听”用户谈话?苹果愿支付9500万美元和解
据法新社报道,近日,苹果公司同意支付9500万美元(约合6.96亿元人民币),以和解一项针对该公司语音助手Siri,侵犯用户隐私的集体诉讼。
被指泄露卖家信息给买家,闲鱼客服称“凭证误判”
近日,一位福建网友投诉称,在闲鱼卖东西,被平台把身份证号、手机号、门牌号都发给了买家。该买家自称买了假货向平台申诉,从平台直接获取到网友的全套个人信息,甚至加了微信。网友感觉个人隐私完全没有保障。
“被直播”要勇于维权 涉嫌侵犯知情权、肖像权、
隐私
权等
“被直播”这个话题讨论度这么高,源于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被直播”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益。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极易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从而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风险。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