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400亿目标到利润增速腰斩:张亚东告别绿城,混改先锋何去何从?

2025-03-27 14:36:55
18851
3月27日早间,绿城中国一纸公告震动地产圈:掌舵八载的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任董事会主席,由中交系老将刘成云接棒。

天天房产3月27日讯,3月27日早间,绿城中国一纸公告震动地产圈:掌舵八载的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任董事会主席,由中交系老将刘成云接棒。这场被外界视为"混改样本"的权力交接,不仅为绿城的"张亚东时代"画上句号,更折射出头部房企在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图源:绿城中国公告)

体制基因与市场突围:混改样本的八年沉浮

从大连市副市长到绿城掌门,张亚东的履历堪称”政商两栖”典范。2018年中交集团入主绿城后,这位体制内出身的高管临危受命,接下来便开启了多场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及人事安排的变革,同时推出”战略2025"规划给投资人讲故事,即2025年销售规模要突破6400亿元,并誓言将绿城打造成"TOP10中的品质标杆"。

(图源:绿城中国公告)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在张亚东任期内,绿城权益销售排名从第三十位跃升至第六位,2024年操盘金额达2768.5亿元,位列全国第三。投资策略上,公司聚焦核心城市,2021年斥资938亿元新增货值3137亿元,杭州市场份额重返第一梯队。然而,规模扩张的代价是利润持续承压——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腰斩,绿城给出的原因是,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及本公司主动加大长库存去化力度,加快库存结构调整,导致2024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图源:克而瑞数据)

(图源:绿城中国2021年年报)

战略转型的阵痛与突破

张亚东时代的绿城,始终在”规模”与”品质"间寻找平衡。一方面,代建业务收入规模持续增长由2017年的10.1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3.02亿元,成为持续盈利的业务板块;与此同时,绿城主动压降负债规模,现金短债比维持高位,但库存去化压力仍迫使公司计提高额减值。

此外,毛利率从2020年的23.67%滑落至2023年的12.99%。面对市场下行,张亚东在2024年中期业绩会上坦言:”现在很难说未来还有多少减值需要计提。"尽管如此,绿城仍在1月以41.46%的溢价率竞得杭州钱塘下沙地块,3月份再次以溢价率43.43%补仓杭州城东新城,显示出对核心城市的坚定押注。

利润困局难解:投资者的信任危机

张亚东执掌后期,绿城的利润问题成为最大痛点。2020年核心净利润同比下滑7.91%,当日股价暴跌13.48%。对于利润的下降,张亚东本人没有回应。不过管理层回应称,限价影响导致品牌溢价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加之过去有土地红利的项目在逐步地减少。从当前绿城情况看,绿城利润的问题,张亚东始终没能解决。2024年盈利预警发布后,瑞银虽上调评级至"买入",但仍指出其净利润率仅1%。

张亚东执掌绿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为2019年,当年年报显示,绿城再度减值拨备了13.76亿,此前2017年和2018年减值拨备了9.8亿和17.35亿。

投资者的焦虑在2020年业绩会上达到顶峰:一名小股东质问”资产减值到底要减多少?暴雷暴多少?”,张亚东不得不公开致歉。

中交系的新棋局:6400亿目标下的路径选择

张亚东的离任,正值大股东中交集团旗下地产公司剥离中交地产剥离地产业务的关键期。2024年末,中交地产巨亏53亿元后宣布退出房地产,将战略重心转向绿城。新掌门刘成云的履历显示,其长期深耕中交投资管理领域,曾主导多个重大项目落地。市场分析认为,这一人事调整或预示绿城将加速对接中交系资源,尤其是基建与地产的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辞任前数月,张亚东多次减持公司股份,累计套现逾2400万港元,引发市场对管理层变动的猜测。对于绿城的未来,据证券时报引用中交集团相关人士观点指出,未来中交集团将协助巩固绿城中国的市场地位和提升其治理能力,进一步发挥“央企信用+市场化机制”的双重核心竞争优势,帮助绿城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后张亚东时代的绿城何去何从?

张亚东留下的"6400亿"目标尚未实现,绿城已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尽管克而瑞数据显示其2024年销售排名稳中有升,但行业整体下行、利润率承压、多元化遇阻等挑战依然严峻。新管理层能否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间找到平衡点?在国企基因与市场活力间求得新突破?这不仅关乎绿城的命运,更是中国房地产混改模式的一次关键考验。

(注:文中观点与数据分别来自公司公告、证券时报、界面新闻等。)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言攀_XN051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