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健康市值一年从160亿到30亿 投资人为什么不买账?

2023-10-13 13:47:46
721
近日,叮当健康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显示,实现营业收入22.47亿元,同比增长12.9%,期内亏损同比收窄了80%,同比减亏4.69亿元。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今年以来,AI大模型浪潮正以革命性姿态冲击各行各业,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华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所有应用中,医疗行业位列首位。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疗企业意识到,AI在医疗领域蕴藏着无限潜力。今年,叮当健康(09886.HK)发布叮当HealthGPT,并首推基于此研发的应用型医药AI产品——叮当药师、营养师AI助手。

只不过,上市近一年仍未止损,AI模型能否助力叮当健康?在健康管理的红海中,叮当健康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卸下包袱也未摆脱 “阴影”

叮当健康由仁和集团创始人杨文龙于2014年9月创立,是一家数字健康医疗公司,主要通过叮当快药APP提供送药、健康医疗综合服务,设立线下智慧药房、线上互联网医院以及DTP到家业务等。

凭借“28分钟送药上门”的承诺,叮当健康迅速在市场上打响了招牌。上市前,叮当健康备受资本关注,累计获得7轮融资,总金额超过33亿元。

但业绩却不容乐观。2022年叮当健康净亏损28.33亿元,同比扩大77.8%。自2019年至2022年,叮当健康总亏损数额达到57.2亿元。

近日,叮当健康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显示,实现营业收入22.47亿元,同比增长12.9%,期内亏损同比收窄了80%,同比减亏4.69亿元。

叮当健康表示,主要由于具有优先权的股份(即向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发行的优先股)已于公司股份于2022年9月在联交所完成上市后自动转为普通股,报告期内不会再出现公司具有优先权的股份作为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公平值损失。

基于上述原因,市场上有声音表示,叮当健康已离结束亏损不远。

但是否实现盈利作为评判叮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二级市场并不“买账”。2022年9月14日上市以来,叮当健康股价相对平稳,发行价为12港元,开盘微涨2.83%,达到12.34港元/股,市值160亿元,直到今年2月份股价大幅度滑落。到9月28日收盘,叮当健康平收2.32港元/股,对应市值31.12亿港元。

对比其他玩家,叮当健康的表现算不得上乘。先不说他们家大业大,坐拥流量和品牌优势之余,弹药也更为充足。单就从市值来看,市值最高的京东健康为1310亿港元,阿里健康为629.3亿港元,平安好医生为203.8亿港元。

护城河并不深厚

2022年9月14日,叮当健康登陆港交所,主营叮当快药、在线诊疗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等业务。叮当健康以线上叮当快药平台和线下叮当智慧药房为载体,提供送药到家等服务。

作为叮当健康的主要业务之一,叮当快药是国内药品零售O2O(线上卖药+即时配送)的典型代表,走的是“轻资产”模式。

目前,叮当健康虽拥有几百家线下直营智慧药房门店,也已建立移动应用程序和微信小程序,但线上直营收入仍占总体营收的绝对多数。

中报显示,线上直营方面录得收入人民币16.06亿元,同比增长14.8%,占比达到71.47%;这表明,叮当健康仍然依赖于美团和饿了么等配送平台。

因此,叮当健康不得不面对隐忧。叮当健康需向第三方线上平台支付大量佣金,仅2021年便缴纳了近1亿元的佣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美团在互联网医药领域开疆拓土,叮当健康所仰仗的第三方平台也在蚕食其市场空间。

从消费者角度看,下载美团、京东等APP就能方便地买到药物,同时还能实现购物、就餐等更多功能,相比垂类APP,平台型便捷性更高是显而易见的。这让叮当健康的“28分钟送到”变得没那么香了。

而且自营也让成本飙升,而且还需要通过各种促销战、价格战,获得回头客,这就让成本飙升。销售及营销活动增加也部分导致2023年上半年末叮当健康的销售及市场开支同比增长10.8%至4.652亿元。

可以说,叮当健康在现在的状况下,相信滋味并不好受。

HealthGPT能否撑起第二曲线?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叮当健康公司一直在寻找那个能够打开局面的破局点。今年6月底,叮当健康发布了叮当HealthGPT,以及基于此研发的应用型医药AI产品——叮当药师、营养师AI助手。

叮当健康表示,叮当HealthGPT可以作为AI健康助手,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相关问题解答和专业建议。

无论用户对就医流程、疾病治疗、药品使用、检查结果解读感兴趣,还是关注疾病预防、养生保健、饮食营养、美容健身、家庭医疗护理、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叮当HealthGPT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然而叮当健康的HealthGPT能否推动其未来的发展绝非易事。近日,北京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内容来看,办法拟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加强药品管理,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

华安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ChatGPT类聊天AI在医疗应用端仍在探索阶段,并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但前景值得期待的。

另外,从叮当健康自身来看,叮当健康的医疗资源并不充足;去年年报显示,叮当健康旗下仅有16名全职医生和67名兼职医生,许多的医疗服务不得不依靠第三方机构的800多名医生。

同时,叮当健康的研发能力也令人担忧。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叮当健康的研发开支仅为3068万,去年同期为4617万。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AI医疗领域,已经有了诸如谷歌和科大讯飞等实力雄厚的先驱企业。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大模型看似已经热闹到百花齐放,但实际上,能够喊出“测试”的几乎没有,这意味着,大多数大模型产品仍在“内部试验”中——还是实验室阶段。

叮当健康的未来,或许不仅是一个在线问诊平台,也不仅是电商送药平台,还可以拓展产业链的其他角色,比如AI医生、AI智能助理等等,能不能创造下一个增长曲线,仍需时间来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晚风_XN044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