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天天财经讯,前不久王健林暂时解除了万达商管的上市对赌协议危机,不过曾驰援万达50亿的卢志强,以及他背后的“泛海系”却走向了另一个结局。
苦心经营34年
如今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作为“泛海系”重要的上市平台之一,*ST泛海今日发布公告称,截至12月15日,泛海控股股票收盘价连续十二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ST泛海还透露称,公司预重整期间,临时管理人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经调查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不具备重整可能,并申请北京市一中院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序。
*ST泛海在风险提示公告中表示,由于法院已裁定终结公司预重整程序,若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在2023年末前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前,*ST泛海已经提前锁定了面值退市。
11月30日以来,*ST泛海已连续13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截止12月18日,最新收盘价报0.53元/股,总市值跌至27.54亿元。以12月18日收盘价为基准,在剩下的7个交易日内,即使*ST泛海每天拉涨停也无法重返1元。这意味着泛海控股已提前锁定面值退市。
和一路向下的股价相比,泛海控股的股价保卫战姗姗来迟。
早在今年4月14日,泛海控股股价便首次跌破1元面值,短短9个交易日内一度触及最低点0.77元。但直到5月4日,公司8位高管和一致行动人才抛出增持计划,称未来3个月要花至少5500万元增持泛海控股股票。尴尬的是,高层将话放了出去却惨遭深交所“泼冷水”,发函询问他们是否还有钱,是不是在“忽悠式”增持。
5月11日,泛海控股的股价重新站上1元生死线。此后数月管理层和大股东陆陆续续真金白银顶格增持,外界质疑随之被打消,其股价终于脱离1元生死线。
但向好势头在9月25日被打破。
当天晚上泛海控股公告称,于9月22日(百慕达时间)在百慕达法院进行的聆讯上,百慕达法院对中泛控股(泛海控股境外子公司)颁布清盘令。
10月31日,泛海控股公告,由于截至2023年9月末的资产负债率为108.26%,超过90%,触发了投资者保护机制。
11月24日,泛海控股称,10月份美元债剩余本金约2.102亿美元未能如期于2023年11月23日兑付。“公司将继续与债券持有人就10月份美元债偿还方案进行友好协商,筹集资金争取尽快支付10月份美元债截止到2023年11月23日的利息,并计划将10月份美元债进一步延期至2024年5月23日前兑付。”
而且公司之前承诺的增持计划也未能如期完成。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一致行动人计划自2023年8月10日起的4个月内合计计划增持5000万元-10000万元。不过根据泛海控股公告,截至12月9日,受自身资金压力及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本次计划增持主体在承诺期限内增持金额未能达到增持计划的金额下限,合计增持金额仅为769.47万元。
该公告披露后未能止住*ST泛海的跌势,股价迭创新低。
豪赌踏空
3年多累亏超340亿
泛海控股于199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房地产行业最早的一批上市公司。
2014年之前,泛海控股的业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此后公司开始向金融领域转型,通过收购并入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典当、资管等金融资产。
以32.74亿元收购民生证券72.999%股权(后来持股比例一度达87.65%)就发生在这一年。泛海控股在香港市场收购了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陆71.36%股权,即后来的中泛控股。2014年底-2016年,泛海控股还通过境外控股子公司,将美国5个城市的7个黄金地段地产类项目收入囊中,共计花费15亿美元(约97亿元人民币)。
此后短短三年,泛海控股海已涉足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行业。“泛海系”在鼎盛期几乎持有所有的金融牌照;民生银行、腾讯、阿里巴巴、联想、国美电器等知名上市公司里,都闪现着“泛海系”的身影。
2014年-2020年,公司的营收规模从80.8亿元增长至140.6亿元,卢志强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在2015和2016年连续进入《胡润百富榜》前十,身家力压许家印。截至2020年,卢志强身家依然高达620亿元,排名第66。
但形势比人强。因过度依赖资本、金融手段促进营收,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被忽视,自2014年转型之后,泛海控股的负债总额节节攀升,2018年其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但负债总额达到了1836.7亿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80%以上。2020年,民生信托踩雷武汉金凰珠宝80亿元假黄金案,加剧了泛海的困难,也被认为是公司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此外民生信托还遭遇了“中建五局萝卜章事件”、新华联债券逾期、宝能信托违约等一系列事件。截止2021年2月,由民生信托作为原告的诉讼纠纷或发起的执行金额就超过150亿元。
正如卢志强在2021年3月向投资人道歉时所说,“我经商办企业已经30多年,但对近两年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截至2020年底,泛海控股的负债高达1460亿元,仅短期借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性负债即达500亿元,账面资金不到200亿元。
2020年-2022年,泛海控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0.57亿元、149.23亿元、130.7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6.22亿元、-112.55亿元、-115.37亿元。总资产从1800多亿元下降到1052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8.87亿元,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0.54亿元(未经审计),公司经营亏损有所增加,资产负债表未能得到改善。
被“自己人”和“老家人”追债
泛海集团及卢志强被执行总额超221亿
今年1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起诉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泛海控股及卢志强,要求偿还借款本金合计约70.18亿元。
2月14日,山东济南中级人民法院拍卖泛海控股所持民生证券34.71亿股股份,起拍价约58.65亿元。该事件背后,是卢志强老家的山东高速集团在追讨20亿元欠债。
被“自己人”、“老家人”相继追债的背后,投射的是卢志强及“泛海系”不再受信任的信号,“墙倒众人推”在商界并不鲜见。
10月9日晚,民生银行披露了一审判决结果:民生银行告泛海系及卢志强一审胜诉,武汉中央公司(泛海控股的核心地产项目在该公司旗下)需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偿还贷款本金30.46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逾期罚息、复利等。
这些只是泛海控股来自关联方的部分诉讼,泛海控股还有大量来自非关联方的诉讼。
截至11月28日,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泛海控股及控股子公司连续12个月内累计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合计5.63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10.30%。
今年4月,泛海控股被债权人狮王资产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启动预重整,并指定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担任临时管理人。随后便有了本文一开始提到的“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一事。
业内人士认为这基本宣告了泛海的终局——可能面临破产的命运。
截至到上个月月底,泛海集团及卢志强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23.9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
风险信息显示,目前泛海集团存在81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221亿元,此外还存在多条限制消费令和终本案件信息。
卢志强曾被称作是柳传志的“救星”、王健林的“恩人”,也被坊间称为“红顶商人”,白手起家建立起一个千亿“帝国”需要36年,可让这个“帝国”分崩离析可能只需要两三年。七年前还是中国前十大富豪的卢志强,和他的“泛海系”没等来属于自己的“白衣骑士”,最终金融梦碎。